冯伟东 研究员 宁夏农科院
2012-6-27
主要内容
本课从追肥、灌水、除草、防治稻瘟病、防止倒伏、防除杂草稻、适时早收等方面向大家讲解水稻中后期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
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物质生产能力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根本途径。
导致水稻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1、品种问题:诸如分蘖力弱、生长势差、叶面积扩展慢、群体叶面积指数不足或株型不理想致使群体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群体光截获能力差,漏光损失增多,光合效率低。
2、叶片质量差:诸如叶片较薄、含氮水平低,气孔调节能力差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叶片的光合效率和寿命,影响群体的物质生产能力。
3、栽培环境不理想:诸如生态逆境协迫、营养物质不足或过剩、病虫草危害及管理技术水平低等,导致水稻生产失常。
从作物生理学角度看,提高群体光合效率和物质生产能力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增加群体叶面积、提高单位叶面积光合效率和延长光合时间。
通过育种手段来提高群体光合效率以增加品种的生产潜力,是提高水稻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形态改良增加群体光能利用率;二是通过机能改良提高个体光合效能。前者属于株型改良范畴,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利用杂种优势来实现。
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来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1、要努力克服限制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能力的不利因素,诸如土、肥、水、病、虫、草害。
2、在水稻各生育时期进行优化调控,尽可能使群体各生育时期都处于最佳环境状态。
3、努力实现生育前期群体叶面积快速扩展以尽量减少漏光损失,保证生育中期叶面积指数达最适值以后能持续较长时间,生育后期下降速度缓慢,亦即通过栽培技术防止叶片早衰,以提高群体后期的光能利用率。
二、水稻品种退化的原因
在水稻生产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水稻优良品种不再优良,出现退化现象。水稻优良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1、机械混杂。播种、插秧、收获、脱粒、装运、贮藏等一系列过程中,不按或不认真执行良种生产操作规程,使繁育的品种混入了其他品种的种子,造成机械混杂。
2、生物学混杂。水稻通常存在0.2-0.3%的天然异交率。不同品种相邻种植,相邻部分植株的异交率可上升到1%以上,特别在低温和过湿的气候条件下,花药开裂不畅,散粉时间拉长,天然异交率更高,以致群体出现生物学混杂。
3、基因突变、分离。就单一性状而言,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是很低的。但基因数量很多时,从整体看毕竟还是会出现少数的变异。分离主要的指微效基因的分离。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水稻品种大多数是杂交育成的品种,表面上看其纯度已符合要求,但还可能存在某些细微的分离。经过几个世代的种植,因微效基因的分离而出现性状表现程度不同的个体。此外,从外地引进的品种,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导致品种内个体间表型的差异,引起品种混杂。
4、选种留种方法不正确。留种时没的按照优良品种的各种典型性状去杂去劣,例如,仅仅考虑单株优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等,而这些恰恰又可能是具有杂种优势和杂合株。多代之后,品种的丰产性就会退化变劣。
三、如何保证优良品种不退化
为了确保优良品种不退化,延长使用年限,应针对品种退化的原因做好防杂保纯工作。包括:
1、冷藏贮存原原种。冷藏贮存原原种,分年度使用,可以减少种子的生产世代,以确保品种的纯度和种性,是防止品种退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建立良种专繁田。良种专繁田是生产单位常年繁殖种子的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机械混杂和天然杂交,不断提高良种种性和纯度,提高繁殖系数。良种繁育的全过程均要建立严格的操作程序。播种时做到品种清、用具清、秧田清。生长期间,特别是在性状表现明显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应严格多次去杂去劣,剔除异株。
四、水稻要讲求“活杆成熟”
水稻在抽穗后每个茎上一般有4-5片绿叶,上2个叶主要供给穗部营养,下面第四和第五叶主要供给根系营养,中间第三处于中间状态。如果第四叶和第五叶保持绿色,就可以保证有三个叶片给穗部供应营养,籽粒成熟就会更好,产量也就会更高,这就是水稻需要保证活杆成熟的原因。活杆成熟主要是看第四叶和第五叶能否保持绿色,这也是判断根系活力好坏的重要标准。
五、水稻的产量潜力究竟有多高
水稻的产量潜力是指达到理想的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稻株在其生育期内所能形成的最高的稻谷产量,亦称为水稻的潜在产量、潜在生产力或理论生产力,而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所能形成的稻谷产量则称为现实产量或现实生产力。估算水稻最高潜在产量是重要的,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在提高水稻现实产量上还有多大的空间。目前国内外科学家估算的结果大致相同,一般认为每666.7平方米为1075-1775公斤左右,我国东北稻区为1250-1500公斤,西北稻区1300-1775公斤,华北稻区为1250-1600公斤。可见,水稻单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六、水稻的长势、长相
水稻的长势指稻株和群体的生长速度或生长趋势,如分蘖的早晚、多少,出叶的快慢,发根的强弱等等。水稻长势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诊断:
1、叶耳距:指两个相邻叶的叶耳间的距离。
2、定型叶叶长:反映了稻株在该叶伸长期间的营养水平,也可以此预估以后的营养状况。
3、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
水稻的长相指水稻植株根、茎、叶、穗等各器官的形态和姿态,即稻株或群体的样子,包括叶的大小、形态、披挺,根群形状,群体结构等性状。长相可从以下几方面诊断:
1、叶相:即叶的长相,可分为5类,直立、挺、弯、披、垂。高产叶相是上部叶片长、直、窄、凹、厚。
2、叶色:颜色常绿,俗你“黑”,颜色浅绿,俗称“黄”。
3、株形、丛形:单株稻的长相叫做株形,一穴稻株的长相为从形。高产田一般要先后经历5种丛形:有效分蘖期株丛应像喇叭筒那样上大下小,拔节期分蘖多,像大胡子,孕穗期丛形变为上大下小的打鼓棒,出穗前后,稻脚清爽,死叶和黄叶很少,像竹林子一样,收获前稻株中下部垂直,上部倾斜,像人哈腰干活一样(陈温福)。
七、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
氮素吸收规律: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水稻对氮素吸收有两个明显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即插秧后2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常会引起颖花退化,而不利于高产。
磷素吸收规律: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吸收较多的磷。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为吸收高峰。此时在水稻体内的积累量约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4%左右,分蘖盛期每1克干物质中含五氧化二磷2.4毫克,达最高,此时磷素营养不足,对水稻分蘖数及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有影响。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进程中可反复多次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我,至稻谷黄熟时,约60%-80%磷素转移集中于籽粒中,而出穗后吸收有磷多数残留于根部。
八、水稻高产施肥的原则
1、重视化肥,配合有机肥。
2、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3、适量施肥与配方施肥。
施肥方法:
1、施足基肥。2、早施蘖肥。3、巧施穗肥。4、酌情施粒肥。要讲究少吃多餐。
施肥量:
高产水稻全生育期亩施氮18-20公斤,五氧化二磷8-9公斤,氧化钾5-6公斤。磷钾肥随50%氮肥做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返青肥占10%,分蘖肥占20%,穗肥20%。
九、穗肥的追施
穗肥既能促进颖花数量增多,又能防止颖花退化。在基肥和蘖肥比较充足的前提下,穗肥不宜在穗分化始期施用(即不宜施促花肥),因为此时施肥,虽然增加枝梗和颖花数,但亦能助长基部节间和上部叶片的伸长,使群体过大,恶化光照条件,引起倒伏和病害的发生。对于大穗品种,还会因颖花分化过多,导致结实率降低。剑叶抽出叶正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基部节和叶片伸长趋于稳定,即使氮素浓度较高,也不会造成株型恶化。因此这一时期可以施用穗肥(即保花肥),一般在抽穗前25天施用较为适宜。施肥量不宜超过总施氮量的20%左右,如果水稻长势过于繁茂或有稻瘟病发生的症状则不宜施用穗肥。
十、水稻需水规律
水稻生长期间叶面蒸腾、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的水量全称为需水量。研究表明每亩水稻植株全生育期需水量为154方,占总用水量的11%左右,蒸发量为249方,占17%左右;而渗漏量则多达1044方占72%左右。水稻大量的水是消耗在蒸发和渗漏上。合理运用灌溉技术调节水稻需水量,是节水栽培的一项关键技术。
十一、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配水原则
1、返青阶段
需要水层护理,浅水勤灌。
2、分蘖期
分蘖期要采用干湿交替的水层管理措施,可适当晾田。有效分蘖临界期要进行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有利于防止倒伏。
3、孕穗期
水稻孕穗期(枝梗分化期到抽穗)是地上部生长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旺盛的时期;又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长发展的高峰期。要有足够的灌水量满足稻株生长的需要,深水护胎有利于防止孕穗期低温对减数分裂的影响。
4、灌浆结实期
灌浆结实期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能显著提高根系的活力和稻株的光合功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十二、水稻的除草技术
苄嘧磺隆、吡嘧磺隆掺肥撒施防除莎草科及阔叶杂草。五氟磺草胺喷雾防除稗草。
水稻中后期杂草的防除
前期田间除草不彻底的,中后期要人工拔除已抽穗的稗草草穗,减少下一年的草籽密度,留种的田块同时拔除杂草稻及恶苗病株。
十三、稻瘟病的防治
真菌性病害,主要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茎瘟、枝梗 瘟和粒瘟。
主要以预防穗颈瘟为主。
防治方法:在水稻抽穗前后,各用40%富士一号100ml/亩或三环唑100g/亩兑水15kg喷雾进行防治。
十四、防止水稻倒伏
水稻倒伏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根倒,另一种是茎倒。
主要原因:一是品种不抗倒;二是耕层浅,插植密度大;三是肥水管理不当,片面重施氮肥,造成徒长。
防止倒伏的主要措施:选用抗倒品种,合理稀植,平稳施肥,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灌溉,前期浅水灌溉,拔节期适当晒田,后期干干湿湿,提高根系活力,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十五、杂草稻的防除
症状:落粒,粒大,米红色,不种自生。
主要危害:一是影响产量,二是增加成本,三是影响稻米的商品性。
防除方法:一是建立无杂草稻种子田,二是生产田深翻,三是人工拔除。
十六、水稻的适时收获
9月20日左右,水稻处于黄熟期,活杆,95%籽粒变黄,稻谷含水量达22-23时即可以开始收割。
十七、稻谷的科学贮藏
水稻收获后进行适度晾晒,有条件的可进行烘干,使稻谷含水量达到16.5%时贮藏最好,既能保证不发霉变质,又能保证大米品质。